古今医家灸法理论
来源:
|
作者:南阳卧龙艾草产业协会
|
发布时间: 2019-01-20
|
4473 次浏览
|
分享到:
历代许多医家提倡灸药并施,且大量实践也证明,在辩证基础上灸和药配合使用,的确提高了临床疗效。
《黄帝内经》灸法理论:
《黄帝内经》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保罗全面的中医经典著作,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。《灵枢》所记载的针灸理论尤为丰富而系统,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学的核心部分。古今医家灸法理论
1.灸法原则:根据经络气血虚实不同,辩证施灸。
2.灸法作用:温散寒邪;祛风和营;行气活血祛瘀;温阳固脱,补中益气;灸治痈疽;调气通经以治癫狂。
3.灸法补泻:《灵枢》指出:“气盛则泻之,虚则补之,以火补者,毋吹其火,须自灭也,以火泻者,疾吹其火,传其艾,须其火灭也。”即根据艾火燃烧的速度之徐疾和火力之缓急来区分补泻。
4.灸法禁忌:灸虽能治病,但如运用不当,也有流弊。
5.艾灸疗法之壮数。艾灸的灸量不足,火候不到,就达不到治疗目的。艾灸的量因人异:个体的体质,年龄,施灸部位,所患病情等等。
张仲景灸法理论:
张仲景在灸法理论中提出了阴证宜灸,同时也提出阳盛阴虚忌用火灸等灸法禁忌证。
(一)强调三阴宜灸
确定了“病在三阴宜灸,病在三阳宜针”的针灸原则。病在三阴经,虚寒病证,阴阳之气衰弱征候,宜灸;邪踞三阳,正气未衰之实热证候,宜针。
仲景治病遵循一般规律,但并不拘泥,强调“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”。
总体上说,《伤寒论》注重灸法的温补作用,但具体的用法却各不相同。
1,助阳抑阴;
2,温肾通阳(后世多取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);
3,回阳救逆;
4,升阳补阴(少阴病下利,阳虚气陷,灸其上);
5,通阳外达(手足厥逆而脉促,非阳虚,而是阳郁之热厥,灸之以达引阳外出之功)。
(二)提倡药灸并施
历代许多医家提倡灸药并施,且大量实践也证明,在辩证基础上灸和药配合使用,的确提高了临床疗效。
(三)重视灸法禁忌
“火气虽微,内功有力......”后世针灸学热证忌灸流派则导源于《伤寒论》。根据现代临床施灸的实际来看,出现不良反应并不多见,像《伤寒论》提到火逆证的可怕症状更少。
原因在于仲景生活的时代,东汉末年,连年争战,人民流离失所,疠疫爆发。疠致病,则有发病快,病势狂,多烦燥,出血等特点;另外,当时艾灸为艾炷直接灸,瘢痕灸,艾炷面积大,壮数多,火力强,因此,急、热性病症施以重灸容易导致火逆证的严重后果。
随着医学的发展,逐步认识到灸法具有提高免疫功能,抗感染,抗肿瘤,退热的作用,扩大了灸法应用的范围。